我国暖通空调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从小到大,发展极为迅速,成为国内新兴的“朝阳工业”,并且造就了一批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企业和企业家。但不可否认,也存在着盲目上马、重复建设、技术含量低和不规范竞争等问题。例如仅表冷器生产线就从国外几家企业引进了上百条,造成大家都“吃不饱”,生产能力放空。1995年我国家用空调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33%,在全国111个行业中排行倒数第七。
我国暖通空调产品(尤其是末端设备)最早大部分是现场加工的,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,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主要靠乡镇企业创业,造成全行业技术水平的“先天不足”。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,现在仍然活跃的一些厂家,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,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。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,加之国际知名暖通空调企业大举进入中国,抢占市场,国内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有了危机感。根据《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(1997)》的分析,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、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排位都比较低。近年来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投资拉动,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常常与产品更新脱节。
我国R&D即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只占GDP的0.49%,在世界46个国家中排位第34位。发达国家企业在R&D的投入中一般占70%,政府占30%。而我国这一比例正好倒过来。而我国全国R&D人员数却占世界第一。暖通空调企业的状况恐怕与全国工业企业的情况差不多,大部分产品是跟着发达国家走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暖通空调产品寥寥无几。在知识经济时代,如果企业没有创新能力、没有信息、没有研发(R&D)力量,最终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。我国的高校和研究院所集中了很多有一定水平的研发人员,仅设有“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”专业的高校就有40余所。但企业往往是在需要开拓市场的时候才去找专家。有些企业用高薪聘请一些退休专家,但因为没有一支研发队伍,这些专家很难发挥作用,甚至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上。我国暖通空调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只有加大科技的力度。一些外资企业很会利用中国的科技力量,花很小的代价,设立研究基金,却取得很有价值的成果和市场信息。
我国暖通空调企业可以单独,也可以联合设立研究基金,支持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科研。企业拿出的费用,也许只有作几秒钟电视广告的几十分之一,取得的效益却是长远的。一方面,企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,既要支持立竿见影开发新产品的项目,也要支持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软课题。另一方面,高校和研究单位也要重视应用、重视成果转化。另外,也可以设想类似体育界的“俱乐部”制,企业出巨资与高校共建某一专业,“买断”知识产权,高校则在技术开发和研究上为企业作贡献。这样,学校得到紧缺的教育经费改善教学条件,教师得到研究经费并提高了待遇,企业得到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,真正走出产学研一体的道路。
近年来一批暖通空调企业加强了质量意识,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。这是可喜的现象。但还要提醒企业的是,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还应争取通过ISO14000系列(即环境管理标准)的国际标准认证。这对于打破发达国家的“环境壁垒”是很有意义的。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境意识还不强。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的统计,截至1997年,我国大陆仅有31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,而同期韩国有539家企业、我国台湾省有227家企业通过认证。60~70年代,现在知名的一些日本暖通空调企业,其实也走过与中国企业同样的道路,也是从小到大、从仿制到自主开发,直到今天无论数量、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超过了美国。可以相信,我国暖通空调工业通过体制改革、资产重组、科技投入,一定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成世界一流的产业。在世界各国的街道上,抬眼所见的将是中国品牌的暖通空调产品广告。
- 上一篇: 中央空调水系统的发展历程
- 下一篇: 中央空调能耗仿真模型及仿真技术